8月12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年度活动方案。截至9月12日,众多企业报名参与,围绕能源、工业、学校、产业园区、建筑、交通、“双碳”产业发展、绿色算力、低空经济等领域,经过自愿申报、材料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最终10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突出的优质项目,获评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称号。
莲花山超级充电站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凯丰社区公园旁,占地3192平方米,是全国首个集成多项先进技术的示范站,包括“光储超充+车网互动+电力鸿蒙+电力魔方”技术,也是深圳唯一的五星级充电场站,粤港澳大湾区内规模最大的车网互动示范站。 全站共有充电桩27个,充电枪46把,充放电功率从60kW到600kW不等。场站变压器总容量4100kVA,光伏规模180kWp,储能规模200kWh,车网互动规模达2160千瓦。 新型全预装近零碳景观配电站(“电力魔方”),集成了预制舱、标准化环网柜、变压器、低压柜及传感器,实现了工厂化全预制、结构化生产和一体化成型。
首创“光储超充+车网互动+电力鸿蒙+电力魔方”多元充电站。以电力鸿蒙为底座,将变电站、配电站、光伏、储能、电力魔方、大功率充电融为一体,实现“多站合一”。电力鸿蒙系统实现充电桩操作系统国产化。支持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车网互动规模达2160千瓦,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电力魔方”采用预制舱技术,预制程度高、建设周期短、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外观时尚且与城市环境融合。 年均服务新能源汽车超25万辆次,单日最高充电量突破2万度,年充电量超700万度。光伏年发电量约18万度,减少碳排放约120吨;储能系统年调峰能力可达15万度以上,增强区域电网稳定性。
·破解“充电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矛盾”难题。“电力魔方”采用预制舱技术,工厂化生产、一体化成型,占地面积减少30%,建设周期缩短至1个月内。为高密度城市充电设施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小而美”解决方案。
·破解“新能源车主充电体验差”痛点。部署120千瓦电力鸿蒙快充桩,实现充电桩操作系统的国产化、自主化,跳枪率大大降低,充电效率大大提升。生态合作厅提供餐饮、零售等增值服务,盘活充电等待时间,打造集“极速充电、便捷生活”于一体的大湾区超充生态服务综合体。客户从“充电等待”转向“充电消费”,提升用户粘性与商业价值。
·破解“电网稳定性与新能源消纳矛盾”局限。车网互动规模达2160千瓦,通过虚拟电厂平台调度电动汽车充放电,实现“削峰填谷”。光伏+储能系统联动,年消纳光伏电量占比超80%。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互动体系,提升电网韧性。
·破解“充电设备国产化技术“卡脖子”问题。电力鸿蒙系统实现操作系统国产化,支持多设备互联与业务协同,数据本地化存储率100%。可解决传统电力设备繁杂、协议七国八制问题,降低设备故障率30%,运维成本下降20%。

丽星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基地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大道(坪地段)1001号,占地约2500平方米,是全国首家以“碳中和”为主题,集工业实景、科普教育与技术体验于一体的前沿示范基地。 园区内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中水回用系统、节能设备,以及立体绿化提升碳汇能力,全产业链展示从废旧塑料分拣、破碎、清洗、熔融到再生造粒的物理化学处理流程;依托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一袋一码”追踪系统,实现碳足迹可视化。
首创“前厅后厂”模式,无缝衔接科普教育与实际工业生产,提供沉浸式循环经济体验;通过AI、VR、区块链等技术,将抽象的低碳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趣味体验;光伏发电、中水回用、节能设备与生态绿化结合,实现基地运营低碳化;区块链技术确保再生塑料全生命周期数据透明,支持碳减排量化核算。 年均回收可再生塑料超3000吨,减少石油基原料消耗;助推公司整体碳排放强度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28%-38%;“环保绿色银行”系统通过扫码返现激励公众参与塑料回收
·破解“塑料污染治理公众参与度低”难题。通过“环保绿色银行”扫码返现系统,将塑料回收行为转化为经济激励,提升参与率。构建“教育-激励-实践”闭环,推动公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破解“工业绿色转型可视化缺失”痛点。VR产线漫游与区块链溯源大屏结合,实现“线上+线下”沉浸式体验。以可感知、可验证的方式传递绿色技术价值,提升社会认可度。
·破解“低碳技术推广成本高”局限。通过科普活动与工业旅游创收,反哺绿色技术运营成本,形成市场化驱动。
·破解“城市工业场地生态退化”矛盾。种植低维护、高固碳乡土植物,结合立体绿化,提升园区碳汇能力。
·破解“循环经济产业链断点”问题。依托企业全产业链能力,实现“回收-再生-高值化利用”闭环,减少中间环节损耗。

城市微农业立体可食用景观零碳项目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园山街道大运软件小镇37栋楼顶,由海卓生物自主研发无土栽培户外立体种植技术+AI物联网系统。 将城市闲置楼顶(非耕地资源)转化为种植场地,总面积超1000平方米。
立体种植模式:单位面积产出效率远超传统平面耕地,年产蔬菜、瓜果等农作物28.6吨,开辟“空中低碳农业区”。 降碳改造: 无需耕地开垦,避免土壤碳库破坏; 节水率超90%,减少灌溉电力及水资源处理碳排; 精准施肥(营养液循环),减少化肥使用及生产运输碳排放; 全程低能耗运营,无需大型农机。 碳汇能力:植物群落年综合减碳61.6吨,相当于节约用电9.4万多度,基本中和公司年度运营耗电,达成“零碳”目标。
·破解“缺空间”难题:空间复用激活非耕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传统农业依赖耕地,而城市楼顶等非耕地资源长期闲置。无需新增土地,盘活城市存量空间,缓解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
·破解“高碳排”难题:技术降碳实现全流程减排。传统农业依赖耕地开垦、灌溉、化肥和农机,碳排放环节多、强度高。从生产到运营全链条降低碳排放,实现“零碳”目标;
·破解“弱碳汇”难题:生态补位增强城市碳吸收能力。城市硬化地表占比高,自然碳汇功能弱,难以抵消碳排放。将城市建筑从“碳排放源”转变为“碳吸收体”,强化城市碳汇功能;
·破解“少手段”难题:本地循环构建低碳生产模式。传统农业依赖外部资源输入(如化肥、农机),低碳转型手段有限。通过技术手段和本地化循环,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提升低碳转型的可操作性;
·破解“长链条”难题:供应链缩短降低全周期碳足迹。传统农业供应链长,从生产到消费的运输、储存环节碳排放高。缩短供应链,降低物流环节碳排放,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低碳闭环。

深圳银湖会议中心近零碳建筑群示范工程
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清水河街道银湖路38号(深圳银湖会议中心); 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约60万度,光伏瓦约10万度,光伏车棚与景观小品年发电量4.79万度,部署100kW/215kWh储能系统;建设480kW超充桩;安装V2G充电桩;安装50kW SOFC系统,年发电量40万度,年供60℃热水3000吨,热电联供效率超90%; 建立“云-边-端”平台,实现多系统协同控制,包括光伏、储能、充电和空调。碳管理平台监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支持运营优化和碳足迹核算。通过空调系统优化、智能照明控制和变压器更换,实现年节电总计29万度。
光伏、储能、燃料电池、充电设施协同运行,形成“发电-储能-用电-反馈”闭环。 SOFC系统热电联供效率超90%,远高于传统分产模式(约50%-70%)。 EMS平台实现设备级、系统级、区域级三层协同控制,优化能源调度。 光伏瓦、光伏景观小品等兼顾发电功能与建筑美学,降低隐性碳排放。 年均降碳793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9%;光伏年发电量74.79万度(占项目总用电量约15%),SOFC年发电量40万度;系统性改造年节电29万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90吨/年;SOFC系统年供热水3000吨,替代传统燃气锅炉,减少化石燃料消耗。
·破解“公共建筑高能耗与低碳目标冲突”难题。传统会议中心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高,为公共建筑提供“能源替代+效率提升”双路径降碳方案。
·破解“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与建筑用能稳定性矛盾”痛点。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波动大,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100%消纳。
·破解“公众低碳参与度低”的社会问题。将会议中心打造为“碳中和教育基地”,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破解“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碎片化”局限。采用模块化设计,降低改造对会议中心正常运营的影响。为存量公共建筑提供“低成本、高回报”的改造路径。

深圳能源光明燃机电厂一期工程(深圳能源光明电源基地)
位于深圳市光明区玉塘街道、田寮、玉律社区南光高速西侧深圳光明燃机电厂一期工程(深圳能源光明电源基地)。 以智能控制系统和一体化系统为核心,世界上最高等级(H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工程、集成超融合架构、分布式计算存储、高清摄像头及机器人,实现全天候智能巡检与管理;开发新文件格式关键技术,提升数据可靠性与监控能力。
超融合架构和分布式计算提高系统响应和数据处理;机器狗与高清摄像头结合进行多传感器融合巡检,实现无人化高精度监测;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涵盖监测、控制、安全及运维,减少人工干预。 智能故障录波系统。数据可靠性增强:新文件格式支持高兼容性传输,减少数据丢失风险;监控效率提升:故障定位与分析响应时间缩短30%。 智能故障录波系统。数据可靠性增强:新文件格式支持高兼容性传输,减少数据丢失风险;监控效率提升:故障定位与分析响应时间缩短30%。 余热利用系统年节约标准煤约5000吨,减少CO₂排放1.2万吨;海绵城市设计使厂区雨水径流控制率达85%,内涝频率降低70%。
·破解“传统电厂高能耗与低效率”矛盾。燃机电厂能源利用率低,余热浪费严重,导致碳排放居高不下。降低单位GDP能耗,助力城市能源结构转型。
·破解“工业设施与城市生态兼容性差”难题。电厂噪声、雨水径流等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引发“邻避效应”。推动工业设施从“污染源”向“生态节点”转变,提升城市宜居性。
·破解“环保标准升级与技术落地脱节”痛点。NOx(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等政策要求高,但传统技术成本高、效果不稳定。以低成本、高可靠性技术满足严苛环保标准,推动行业技术迭代。
·破解“老旧电厂智能化改造滞后”问题。传统电厂依赖人工巡检,故障响应慢,运维效率低。为存量电厂提供“轻量化、高回报”的智能化改造路径。

深圳京能工业园绿色低碳智慧化改造项目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宝龙二路3号京能科技环保工业园。 屋顶光伏系统安装了约6.1万㎡的太阳能光伏板,共计2340块,总并网容量达到1357.2KW千瓦,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30万千瓦时KWh。同时,新建了1兆瓦MW/2兆瓦MWh的储能设施,日充放电量约3600千瓦时KWh,首年放电量为118.8万千瓦时KWh,预计10年总放电量预计为1020万千瓦时KWh。此外,还建设了29个混合充电车位,包括大功率直流充电桩、超级充电桩及交流充电桩,并配有60㎡钙钛矿组件光伏车棚,其并网容量为9.36千瓦KW,年发电量为9300千瓦时KWh。 低碳智慧化系统包括直流配电、智慧云平台、建筑碳监测管理、能源微网和虚拟电厂系统等。
光伏集成利用屋顶空间,装机容量和发电效率领先;高容量储能系统稳定光伏发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多种充电桩满足快速充电;钙钛矿光伏车棚具备发电和遮阳功能。 智慧云平台整合碳监测、能源微网与虚拟电厂功能,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
·破解“工业园区高能耗与低碳转型矛盾”难题。为工业园区提供“清洁能源替代+用能结构优化”双路径降碳方案。
·破解“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与工业用电稳定性冲突”痛点。构建“光伏+储能+电网”协同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100%可靠消纳。
·破解“绿色技术经济性与规模化应用脱节”挑战。推动绿色技术从“政策补贴驱动”向“市场效益驱动”转型。
·破解“园区低碳管理碎片化”局限。集成建筑碳监测、能源微网与虚拟电厂功能的智慧云平台,实现“数据-分析-决策”闭环管理。
·破解“绿色交通设施与产业园区融合不足”问题。构建“生产-物流-出行”一体化绿色交通体系。

光明区人民医院东院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项目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华夏路39号光明区人民医院东院区。 采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建设天然气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 总装机规模300kW,由6台50kW机组组成,涵盖SOFC机组及水、电、燃气接入等配套系统。 全天24小时并网运行,预计年运行8000小时,年发电量约240万kWh,占地约180㎡,由深圳燃气集团投资,深燃清洁能源公司建设运营,采用深圳三环科技燃料电池设备。
采用SOFC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核心是通过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 发电效率高:单发电效率达65%,冷/热/电综合效率超85%;绿色低碳:无振动噪音(<45dB),无NOx、SOx排放; 燃料灵活:适用天然气、沼气、氢气、合成气等; 应用广泛:适用于医院、数据中心、分布式电站等场景。
·破解“能源结构高碳化”难题。传统燃气发电效率低(约40%-50%),且依赖化石燃料,碳排放高。推动城市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降低碳排放强度;
·破解“城市空间与能源需求矛盾”。城市用地紧张,集中式电站建设受限,分布式能源需求迫切。以小空间实现高能效,缓解城市能源供需矛盾;
·破解“传统能源系统污染与噪音问题”。常规燃气发电噪音大(>70dB),且排放NOx、SOx等污染物。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尤其适用于医院等敏感区域;
·破解“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瓶颈”。风能、太阳能受自然条件限制,稳定性差。提升城市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韧性;
·破解“绿色技术产业化滞后问题”。国内SOFC技术长期处于实验室阶段,商业化应用不足。加速绿色技术从“试点”到“规模化”的转化,带动相关产业升级。

森若微晶相变蓄冷·中央空调AI智控低碳改造项目(联合金融大厦)
位于深圳市福田保税区市花路1号联合金融大厦,相变蓄冷机房位于大厦负二层东南角非车位闲置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00㎡(其中相变蓄冷池占地40㎡)。 采用聚合物+微晶8℃相变材料,解决传统材料增稠、相分离等技术问题。材料潜热量为210kJ/L,通过德国莱茵实验室认证,10000次循环后外观无变化、潜热衰减<10%,使用寿命超20年。相变蓄冷密度高达12.7RTH/m³,蓄冷池体积仅为传统水蓄冷的1/5。 与原空调水系统并联接入,无需大幅改管或停机,适合老旧建筑改造。夜间谷电时段蓄冷,日间峰电时段释放冷量,降低峰段负荷。结合高效磁悬浮制冷主机和AI智控系统,实现动态优化。
食品级无毒、无腐蚀性,纯物理变化,无燃爆风险;可回收可降解,避免蓄电池二次污染;高稳定性,10000次循环后性能衰减<10%,匹配建筑全生命周期。 采用高密度蓄冷技术达成12.7RTH/m³的单位容积储冷能力,仅需40㎡池体即可提供800RTH储冷量;通过模块化并联接入设计,实现快速低成本改造,显著缩短工程周期;经济性方面,经5个月实测验证,系统节能率达18%、费用节省56%,谷电利用率突破65%,形成高效能、低投入、高回报的绿色储能解决方案。
·破解“老旧建筑高能耗与改造难”矛盾。传统蓄冷技术需大规模改管或停机,改造周期长、成本高,老旧建筑难以实施。降低绿色改造门槛,推动存量建筑低碳升级;
·破解“电网峰谷负荷失衡”难题。日间峰电时段用电集中,电网负荷压力大;夜间谷电时段电力闲置,资源浪费。平衡电网供需,助力“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优化。
·破解“传统蓄冷技术效率低与寿命短”痛点。水蓄冷体积大、占地大;冰蓄冷高能耗、效率低;传统相变材料易相分离、寿命短(通常<5年)。提升储能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破解“公共建筑夏季高温与供冷不足”问题。夏季高温时段,传统空调系统供冷能力不足,顶楼等区域温度过高。提升室内舒适度,减少因高温导致的能耗反弹;
·破解“绿色技术环保性与安全性不足”挑战。蓄电池回收难、易污染;部分蓄冷材料有毒或易燃。推动绿色技术从“低碳”向“无害化”升级。

鸭嘴兽绿能运输数智中心
华南区域总部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深盐路2028号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国内服务网络广泛覆盖,包括上海、宁波、深圳、广州、青岛、天津、连云港等主要港口。海外总部设立在新加坡,越南、三宝垄已投入运营,目前正积极筹备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及埃及的网络建设。 智能车联网和数字化平台整合运力资源,实现全流程透明化和数字化管理。运营管理集装箱运输车辆超过3500辆,覆盖国内主要港口、内河码头及东南亚航线。深圳综保区现代物流园和盐田港冷链产业园集卡充电场站等23个充电桩已投入使用,形成围绕珠三角外贸集装箱服务的纯电绿色运输网络。整合报关和海运代理服务,提供端到端物流服务。
通过智能调度与动态优化,数字化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运力资源高效匹配,提升运输效率;运营管理3500余辆集装箱卡车运力,规模效应领先;纯电集卡与充电桩网络协同,形成可复制的绿色运输模式。 2024年通过数字化管理帮助降低油耗,相当于植树238.11万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869吨; 智能调度提升运输效率超20%,降低运营成本15%-20%。
·破解“国际物流高碳排放”核心矛盾。通过智能调度优化运输路线,减少空驶与冗余运输,进一步降低能耗。为国际物流提供“零碳替代”可行路径,助力中国外贸提升全球“碳”竞争力。
·破解“跨境物流生态碎片化”局限。以数字化平台为纽带,整合国内港口、东南亚线路与全球服务网络,形成闭环生态。
·解决传统物流高能耗问题。电动集卡每公里能耗成本比燃油车低30%以上,智能调度进一步降低成本。规模化运营(目标3000辆电动集卡)分摊设备成本,提高经济性。推动物流行业从高能耗向绿色化转变,完善低碳供应链。

新禧运力集疏港交能融合零碳走廊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盐路2094号海智云谷B座15层、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园山街道西坑社区吓坝新村26号。大湾区首支计划筹建规模达到400+台电动集装箱重卡的零碳车队,替代传统燃油重卡,首批10台已经于2025年1月发车,累计运营超过62万公里;自营大湾区首座重卡专用兆瓦级超充站,支持高功率快速充电。
电动重卡规模化应用实现全电动化陆运;兆瓦级超充技术缩短补能时间,适应高频、高负荷运输;电动重卡与超充站协同减少中间环节碳排放。 每辆电动重型卡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达118.2吨,而2027年400台组建完成后的零碳车队则可实现年总减排量高达4.7万吨;此外,该车队能够实现氮氧化物、颗粒物、硫氧化物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物的零排放,每年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超过50吨; 油电差使每公里能源成本降低0.8-1元,年行驶10万公里的单台车可节省8万-10万元。400台车队年节约超过3200万元;预计2024年营收将超过2亿元,运输效率提升15%。
·破解“公路货运高碳排放”核心矛盾。规模化应用电动重卡替代燃油车,从源头削减碳排放。
·破解“港城交通污染冲突”痛点。电动重卡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降低交通噪音10-15分贝。构建“清洁运输+静音物流”体系,缓解港城矛盾,提升城市绿色形象。
·破解“绿色技术经济性不足”难题。通过油电差(每公里成本下降0.8-1元)实现运营收益覆盖增量成本。三位一体模式整合订单、车辆、充电资源,提升资产利用率,降低单票运输成本,推动绿色技术从“政策依赖”转向“效益导向”。
·破解“传统仓储物流高耗能”问题。结合电动重卡运输与超充站电力需求,探索仓库光伏+储能一体化改造,降低用能成本。推动仓储物流从“高耗能”向“绿色化”升级,完善零碳供应链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