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嘉宾观点回顾】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第十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发布时间:2023 - 06 - 07 浏览次数:2890

【嘉宾观点回顾】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第十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论坛发展中心 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2023-06-07 19:15 发表于广东


640 (1).png


嘉宾观点回顾(部分)


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第十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以“聚焦‘双碳’行动 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为主题,由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于20221212-14日在我市成功举办。论坛作为展示我市高质量绿色发展成效、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落地的重要窗口,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我市践行“双碳”战略的决心。


汤广福

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

➤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能源清洁转型的重要手段,电力电源清洁化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内在动力,电力系统柔性化要求我们转变电力系统传统发展方式,结合新能源的规划重塑电力系统形态。

➤ 电力系统数字化是升级电力系统的必要手段,实现数字赋能。电力电子化是重构电力系统的必然结果,需要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理论体系。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围绕“四个面向”要求,聚焦电力领域迫切需要攻关的堡垒布局,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科技创新的目标需要在能源清洁生产、能源传输、能源供需互动三个方面开展重点技术布局,开展长期系统性的攻关。


侯金龙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 绿色低碳城市能源智能体应该具备五大关键特征:安全、韧性、高效、低碳、智能。安全包含运行、供应、消费安全韧性,包含城市能源智能体韧性高效包括能耗高效利用、普及高效变频器实现能效的优化;低碳包括绿色电力开发,消费者电气化以及加速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智能数字技术是能源低碳化的关键的使能器。


邹才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新能源首席

➤ 一手要端稳端牢油气饭碗,做好做强油气的压舱石,另外一手要端好新能源的饭碗,做高做大新能源的增长极。过去我们强调“我为祖国献石油”,现在同时要强调“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为绿色赋新能。”我们理念:“只有枯竭的思想,没有枯竭的能源”。


叶青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城市不是工业城市的产物,建筑不是最大的工业品。碳达峰经济不峰顶,碳中和人民更幸福,需要我们思维创新,路径更新,技术突破,实践是王道。当在工业思维之下,我们对建筑是从建筑节能、维护结构、空调设备的能效到能源系统、区域电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物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和体系,从而做可评价的能耗和低碳指标求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非常需要的,也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所以需要思维方式转变,对健康高效的关注到以人为核心,当来到物联网时代,AI能够很大量技术支撑之后,我们能够智慧控制,柔性调节,时空运行,带给我们可感知的生活,真正走向可持续的发展。


王金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 全球气候变化已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低碳技术创新已成为缓解气候变化影响实现全球温控目标的核心措施。气候变化治理将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并促使绿色低碳产业及技术投资的快速增。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是国际上排放压力最大、中和降幅最快、转型任务最重、投入成本最高的复杂系统工程,电器化和智慧电网、光伏和风能发电、氢能、CCUS等负碳技术将成为全球及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优先发展领域


刘世锦

十三届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 绿色转型中国的优势在什么地方?第一我们所支付的转型重置成本和沉默成本相对比较低中国很多产品没有达到需求峰值,可以用绿色能源来替代第二我国市场需求比其他发达国家要相对大第三中国的绿色技术很多已经处于并跑、领跑的层面第四中国的制度和政策优势政府执行领域、组织协调能力我们的财政货币政策也能给予支持。这些有利条件会成为经济增长很强的动力


成会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先进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重要的是能源结构调整,其次是用能方式的改变,再者是在碳汇方面开展相关工作,材料是三者重要的物质基础现在已大规模应用的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铜铟镓硒,以及研究非常活跃的钙钛矿太阳电池,都是以材料命名在用能方面,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也是以材料来划分在碳捕集方面需要吸附材料,转化二氧化碳也需要高效的催化剂。


赵天寿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

➤ 实现碳中和技术要突破通过发展新型光伏技术,发展新型变革性的储能技术,真正推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和光电的利用。由于风和光电的间歇性、不稳定性,储能技术在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非常重要。


康艳兵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