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机会和挑战并存
“双碳目标”机会和挑战并存
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2023-06-09 19:00 发表于广东
5月20日,第七期辛庄企业家精神大课堂成功举办(点击蓝字阅读文章)。著名经济学家,中美绿色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全联并购公会党委书记,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原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老师为大家带来《如何走出经济增长减速的困境》的主题分享。
徐林老师围绕中国经济正面临结构性减速压力、如何通过全方位创新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创新增长主赛道以及城市化和房地产未来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文节取徐林老师课堂内容,分享给大家。

一、“双碳目标”机会和挑战并存

对一些行业和企业来说,一旦这种转型成本增加,可能就会失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欧盟已经明确提出要实施碳边境税,具体立法程序已经完成并即将开始实施,最后实际上也将增加我们企业的成本,因为我们企业的产品如果碳足迹含量比较高的话,在出口到欧盟的时候就要面临较高的碳边境税。
当然,双碳目标给我们带来的不都是挑战,也带来很多机会。比如中国能源行业如果要实行绿色低碳转型的话,我们必须要用清洁能源替代原有的化石能源,这种替代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压力和要求,会带来很多创新机会和投资机会,这是一个很持续很宽阔很深厚的投资赛道。因为中美绿色基金主要就是做这个领域的投资,所以我非常关注在这个领域的创新机会和各种创新产品的技术,这包括材料技术和电子电力技术的创新、生产和服务,也包括绿色低碳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发展。在这个领域有人计算过,如果想真正在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就需要投资接近500万亿人民币,这样的投资规模毫无疑问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和支撑。今后应对外部需求的减弱,这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事实上,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数字智能转型

但数字经济是个非常宽广深厚的赛道。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有着比美国更好的优势,这就是中国的大市场。为什么中国很多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平台经济那么容易搞起来,很多技术可能并不是原创而是是模仿,但是中国人发展起来就容易成功,这是因为我们拥有大规模消费者这个优势。我们即便不向国际市场开放,光靠国内市场支撑,很多领域就会形成规模效益,从而促进非常专业化的平台经济发展起来。所以可以看到,基于互联网创新的各种平台,各种APP非常专业化,非常精细化,其实这就是创新形成的分工,这种分工只能建立在大市场基础上才更容易实现,小国很难做到,日本也比不上,中国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的阿里巴巴、抖音、腾讯、拼多多、滴滴、Shein等都非常厉害,中国的APP一旦国际化,也很容易吸引国际用户,未来的空间依然很大。平台经济给很多人提供了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民也因此受益,消费者也有了更便利更便宜的机会去尝试各地不同的具有特色的消费品和服务。
俞敏洪在那么困难的时候转身做直播带货,利用抖音平台变现了他作为名人的大流量,这也促成了他的快速转型,毕竟中国有太多的人都是新东方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我觉得像张维迎老师这样的知名教授也具备直播卖课接着带货的流量基础,做起来或许就可以发大财,这就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名人效益。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非常多,涉及到的创新也非常多,大到芯片产业链,小到某个材料,还有制造设备和设计服务软件等。由于美国联手日本和荷兰卡脖子,我们在先进制程芯片发展上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困难,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创新相当广泛,需要持之以恒系统地发力,这种局面几年前都是很难想象的。
在区块链领域,同样也有很多创新和应用。中国其实在区块链也有一些很好的底层技术公司,比如从事BSN技术研发和服务的公司,连美国国会的听证都关注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发展,如果中国公司占据了区块链技术服务网络的技术主动,就相当于在互联网掌握HTPP分目录的技术。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在做投资研究时发现,传统产业如果用数字化、智能化对整个生产和管理系统进行改造,不仅效率可以大大提高,还可以通过精细化精准化生产,更好满足消费者定制化需求,减少浪费,减少库存,还可以节省30%左右的能耗消耗,相应也可以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今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柔性化生产,精准定制、系统集成,包括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智慧高效用能等等,这毫无疑问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还有智能化的新能源体系建设和数字能源发展。为了实现政府提出的双碳目标,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由于新能源发电并不稳定,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必然是源网荷储智能一体的数字能源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风光发电对用电负荷和电网的扰动问题,风光发电加储能加智能电网将是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的主体形态,分布式智能电力系统将变得更加普及。我们看华为还成立了专门的数字能源公司,我想这是因为华为看到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的未来,而恰恰华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具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都知道华为生产的逆变器是最好的,甚至比别的厂家卖得更贵,还能卖得很好。
还有就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的发展与普及。我们现在社会治理在物理系统方面已经很智能化了,各种摄像头监控终端比比皆是,当然还必须连接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后台系统,但这只是社会治理智能化的一个方面。社会治理内涵很广泛,还包括各类公共服务的高效提供,如果是基于智慧系统提供公共服务,精准度和效率也都会更高,所以各地都在开始加大智慧城市的建设力度。我在发改委城市中心工作时,就在协助一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还成立了相关企业和机构参与的智慧城市联盟。未来的数字化建设,最终会形成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社区、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家庭的数字化渗透格局,并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当然,这不仅涉及到硬软件技术的支撑问题,如各类芯片半导体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各类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研发和普及应用,还涉及日益累积的数据资源、管理和使用等体制问题。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国家数据管理局,就是要解决这个领域存在的各类问题,使数据这个生产要素能够规范有效地发挥作用,最终将实现数字的产业化应用,使数据真正成为有效的生产要素。最近火热的人工智能OpenAI学习模型,也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计算模型,ChatGPT等人工智能今后会以什么方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原有的生产、服务和研发模式产生什么样的颠覆性影响,如何有效加以规范和管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替代人力,都在挑战着我们现有的认知和管理体制,这些问题目前都需要在技术和制度上去创造、探索、构建、突破。
数字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也至关重要。在数字技术领域,我们与全球其他一些国家有着产业链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在先进芯片领域,有些对外的依赖关系,在遇到国外技术封锁时,不得不强化自主研发和产业技术自立,但依然具有不确定性,成功了或许能缩小差距,不成功可能会加大差距。但这并不是数字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的全部,我们不能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最近在与美国业界举行的数字经济合作二轨对话时,就涉及到了中美两国如何避免将数字技术泛安全化,以及由泛安全化导致两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脱钩或断链。我们还涉及在消费电子领域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出口限制,还涉及到中美之间数据的规范安全的跨境流动和应用。数字经济领域的“泛安全化”的担忧,在中美两国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使得两国之间在数据跨境流动和应用方面,面临很大障碍。但实际上数据通过跨境流动,可以产生很好的效益,比如医学生物相关数据的流动,可以推动医学和创新药物研究领域的突破,中美双方都有这样的需求。在云服务等领域,外国公司也有需求在中国直接提供服务。在金融领域的跨境数据流动和应用,还有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国际合作,有利于防范并打击跨境洗钱和恐怖活动融资等问题。遗憾的是中美目前的地缘政治氛围不容易建立必要的相互信任,官方之间很难进行理性专业的沟通和讨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与别的国家建立必要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相互开放,今后极有可能在对等的基础上推进,中国需要对此认真研究并做出制度安排,否则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公司和各类APP都有可能受到他国对等的市场准入限制。
在国内,我们实际上还存在跨部门、跨地区、跨企业、跨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障碍,自己数据隐私保护等基础性制度问题。这可能需要新成立的国家数据管理机构来认真加以解决,需要要一个观察、思考、借鉴的过程,尤其是立法不能过于草率。
我相信对全球来说,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也是一个大赛道和趋势,美国政府明确表达了其意图,对中国来说也毫不例外,我们比别的国家更具备大市场的优势,可以比别人做的更专业更精细,规模也更大。
三、绿色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可以影响中国经济的区域布局,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这的确对未来中国区域经济产生影响。我们看到很多著名的新能源企业都在西部地区,比如在云南、四川、青海这些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方开始布局。四川这个地方已经是新能源企业布局很重要的基地,为什么?因为四川有丰富的水电,水电属于绿电。
对中国来说,要实现碳中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能源转型,这是巨大的投资和增长赛道。中国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碳排放大体上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能源生产部门电力部门包括供热生产部门大概排了50%左右的二氧化碳,制造业接近30%,交通10%左右。在建筑行业,建筑物本身通过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概在30%左右,但是把整个建筑全产业链都算进来,建筑领域碳排放约占50%。农业主要是种粮使用的化肥等会产生一氧化氮,一吨一氧化氮温室气体相当于256倍一吨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还有就是畜牧业如养猪、养牛、养鸡等养殖业产生的甲烷排放,一吨甲烷相当于80吨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所以农业的碳排放在一些发达国家也被非常重视。对中国来说减少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就是要减少化肥的使用。如果是畜牧业,就要少食用动物蛋白或是用排放更少的人造蛋白替代,现在西方国家越来越流行食用人造肉。我曾经在北京接触过美国做人造肉的企业 Impossible Foods的老板,那个老板和我交谈时谈的不是生意,谈的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暖问题,谈的都是价值观,然后就谈用人造肉替代可以减少多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种植饲料的耕地,用这些地种树可以形成多少碳汇。听完以后觉得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必须加快植物肉替代。
从新能源革命角度来说,中国的绿电替代主要构成的是风电、光电、水电、核电,还有一点生物质能源。我们现在从装机容量来看,清洁发电装机容量在整个装机容量的比例在今年一季度末突破了50%。我们发电的总装机容量是26.2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大概是13.3亿千瓦,所以已经超过了50%。但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只占33%,这是因为风光发电和火电核电水电没法相比。我国核电占比不到3%,有的国家如德国已经开始弃用核电,但对中国来说我们还要继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比例。随着风光发电转换效率的持续提高和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未来风光发电占比会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光伏发电电池转化效率在创新基础上进步非常快,光伏发电转换效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要比风力发电更大。
现在国内量产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大概在25%左右的水平。有的企业已经对外公布拥有了达到30%的技术。从我与一些企业的接触看,我相信在未来五六年里,中国光伏发电转换效率大概率会达到30%左右。这意味着今后光伏发电的每度电成本大概会在两毛钱以内,如果储能目前大概每度电成本可以降到三毛钱左右,光伏加储能每度电成本也就是五毛钱左右,这个成本和火电比就有竞争力了。
这样的话,用“光伏+储能+智能电网”模式进行清洁能源替代,今后就就不再需要政府补贴。所以现在大型风光发电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可以达到5%~6%这个水平。这样的投资作为一种绿色基础设施来说,我觉得对政府来说就是值得干的事情。最近经济比较低迷,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比较疲软,越来越多的学者谈扩大内需,甚至包括过去推崇新供给经济学的人都出来喊扩大内需了。问题是政府要拉动内需需要投什么。我个人不太主张再去投太多高铁等铁公机项目,这类项目基本都挣不了钱,最终会累积一大堆的政府债务,还不如多投一些绿色低碳发电项目,投进去至少不会赔本,还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何乐不为呢?
这个领域当然涉及到材料技术、电子电力、半导体器件、智能技术等大量技术创新。宁德时代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电池技术创新,目前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已经属于全球领先水平。当然也不是领先到人家没法追赶,因为在电化学领域科学原创都是产生在美国和日本,只不过在中国产业化应用方面走的更早也更快。我向宁德时代的老板曾毓群请教过,他告诉我大概领先日本韩国企业20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他们还在不断地进一步开发新一代技术,尽可能保持技术优势,并通过海外布局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进一步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下一步研发的重点目前看似乎是固态电池,被认为更安全。总的来看,电池技术必须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寿命和降低成本等几方面取得最佳的平衡。
还有一个领域是可控核聚变,前不久美国公布了其最新进展,是一个投入非常大且研究时间长的领域。中国和美国都在做这样的投入,这样的技术一旦突破并具备商业化可能,其他新能源技术都将被颠覆,估计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中美两国目前在比较领先的位置。最近我看到国内已经有投资机构开始在这个领域布局。此外,CCUS技术,特别是二氧化碳捕捉和利用技术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创新和投资领域。
按照专家们的测算,中国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至少需要使绿电占比达到80%以上,这涉及到数百万亿的投资规模,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在绿电基础上实现整个社会电气化、电动化,对中国来说就可以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我们目前大量进口石油,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0%以上。如果在风电光电新能源基础上,今后都开电动车、氢燃料车,就不需要进口那么多石油和天然气了,这对中国能源安全也具有战略意义。现在这个马路上跑的电动车,很多人说是新能源车,我说如果电还是以火电为主,就不能说是新能源车,只有在绿电基础上才是真的新能源车。
最终就是所谓的生态文明转型。我们都知道工业文明是蒸汽机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动力是靠化石能源燃烧,煤的燃烧、石油燃烧还有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问题是排放二氧化碳。如果化石能源一旦被绿电替代,今后能源如果不再需要化石能源的燃烧就能获得,所有动力产生都是靠自然能源的转换实现,我觉得那个时代的到来就是生态文明的诞生。我第一次是听南开大学的校友,原中石化资本的黄文生董事长阐述了这个看法。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生态文明是在原有工业文明上真正的飞跃,标志就应该是能源和动力获取方式的改变。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但如何解释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文明,如果只是环境生态好,还不能到文明这个程度,通过自然能源的转换获取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动力,就是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