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报道:探寻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3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闭幕
11月28日,为期三天的2023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落下帷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绿色引领,碳索未来”,来自国内外绿色低碳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头部企业、国际组织、政府代表齐聚深圳,共探绿色发展新路径,共享绿色转型成功实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本届论坛按照“1+1+8+N”模式,举行开幕式、2023中国国际绿色低碳产业博览会、8个主题会议及论坛、多场主题活动和闭门会议。
院士专家云集
分享绿色发展的“中国经验”
论坛上,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创新理念、技术突破和应用实践,向世界输出绿色发展的“中国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全球经济正迎来新一轮产业竞争,经济发展模式正从能源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未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比例将逐渐上升,谁的新能源技术领先,谁就抢得发展先机。
他进一步指出,“双碳”行动的支撑体系是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新能源技术要破题,必须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也就是要有市场机制。”贺克斌表示,中国现阶段已经开始了“碳有价”,下一步要迈向“碳涨价”,在这个过程中应将碳交易市场和新技术研发有机结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表示,要实现交通和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绿色氢能将是主要路径。绿氢规模化储电技术,也是可再生能源向其他能源转化的关键。他介绍了一项名为“液态阳光”的创新技术。
“‘液态阳光’实际上是将太阳能变成液体,以甲 醇的形式存储、运输、利用,不仅把二氧化碳变为资源,还具备储能调峰功能,兼顾了经济发展和减碳目标。”据介绍,该技术或可实现数10亿吨级减碳,形成万亿级以上新兴产业。
“我们建设低碳城市,应该用未来的情景和目标倒逼现在的行动,变计划为策划。”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指出,低碳城市规划既要考虑经济发展,也要顾及生态容量的规模及强度,低碳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碳”,而是经济全面的改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邱爱军分享了一个绿色发展的“中国案例”:在山西太原的一个精细化工业园区内,有三家主要企业,A企业的生产废料,成为B企业的生产原料,而B企业的生产废料,又成为C企业的原料,整个园区实现了循环经济,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低碳发展。
国际嘉宾齐聚
寻求绿色发展创新合作
本届论坛邀请到来自德国、乌兹别克斯坦、丹麦、荷兰等国际嘉宾齐聚一堂,探讨各国在不同行业领域实现绿色转型的创新做法,共商绿色发展的创新合作,尽显论坛“国际风范”。
在国际(深圳-中亚)零碳城市产业合作圆桌会上,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代表团分享了该国在清洁能源和低碳发展方面的进展,并着重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在该领域的合作潜力。
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科学和创新部发展科学和创新行动司司长舒拉特·奥塔约诺夫表示,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在低碳技术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包括碳材料生产、开发、回收,碳废物的有效利用,以及联合研究从电力到农业各领域的新型碳材料。“与中国进行密切合作将有助于创造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我们迈向更清洁、更持续的生产流程。”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伯恩哈德·穆勒以“全球城市迈向碳中和”为题,分享了碳中和在全球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地的优秀实践案例和低碳发展经验。例如,他介绍了一个建设在德国斯图加特社区中的未来城市工厂,该工厂获得了德国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DGNB)认证。在这里不仅能保障社区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低噪音以及低排放,并且在未来会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使用。“我们希望可以把产业带回到城市当中,与社区很好地融合。这是城市工厂的一个典型案例。”
穆勒表示,碳中和是全球趋势,零碳城市应具备三大特征,清洁、紧凑和互联。城市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可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城市需要有更紧凑的形态,以此减少碳足迹;二是通过多式联运等方式进行交通方面的优化;三是打造高能效建筑,采用清洁能源;四是进行高效的废弃物管理,打造综合可持续的管理体系。
来自丹麦低碳城市联盟高级顾问亨里克·古德蒙德松以及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则分享了欧洲与美国在低碳城市建设、绿色货运交通、建筑能效提升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论坛活动精彩纷呈
绿色技术全面展现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精彩纷呈的绿色低碳相关活动。在“打造绿色低碳新体系 推动龙岗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上,围绕龙岗区在产业转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碳排放“双控”转变试点创建、近零碳前沿和热点技术示范应用等话题开展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发布了《国际低碳城碳管理导则》《深圳国际低碳城全域低碳指引》《龙岗区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碳排放管理指引》三项课题成果。
培养青少年绿色低碳理念,论坛期间还举行了杰出碳路青少年——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第二届高校青年“双碳”知识竞赛决赛。经过主题演讲、知识问答-必答与知识问答-选答三个环节,最终来自中山大学的“不塑之客”团队以0.4分的优势获得了特等奖,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碳绿之行”团队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浩渺行无极”团队获得一等奖,中山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
论坛期间举办了多场闭门会议,其中由深圳市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碳预算管理制度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探索专题研讨会,就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从国际碳预算管理经验和中国构建碳预算管理制度的基础条件、重大问题和初步思路以及地方层面的实践探索展开了研讨交流。
在论坛同期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绿色低碳产业博览会(CCAE 2023)上,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国电力、中广核等近168家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参展。碳博会现场展出了华龙一号、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商用车侧换电及光储充换检一体站、生物柴油、氢燃料电池移动电源等2000多种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成果及应用,打造一站式的绿色低碳融合应用示范场景。本届碳博会闭幕后,含中建丝路、中建科工、中国节能在内的部分户外展区将永久保留,为深圳国际低碳城留下一处低碳生活体验馆,努力打造成为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展示区和居民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
国际低碳城论坛11年
与深圳绿色发展共成长
论坛期间,举行了多项重磅成果发布,《深圳市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2023)》全面展示了2023年深圳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与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在全国首次实现企业碳足迹申请、核算、第三方核查、报告、认证、证书及标识发放、过程监督的一体化、一站式管理服务。2023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正式公布,深圳12个优质项目成为“低碳样板”。
自2013年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举办至今已有10年时间,论坛见证了深圳在绿色低碳领域的飞速发展,也成为传播绿色低碳理念的重要窗口,为中国乃至世界交流绿色发展经验提供了重要平台。
深圳市国际低碳城论坛发展中心秘书长王东表示,十年间论坛不断地求新、求变,不仅是“坐而论道”,更多的是为绿色低碳创新技术、应用场景、实践经验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使之更大范围地传播推广出去。
穆勒院士在采访中说:“深圳令我印象深刻,在低碳城看到了有关城市未来的项目,与各界专家代表一起了解中国在‘双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作为论坛的发起者之一,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论坛可以把全球的低碳发展理念、技术不断带到深圳,像种子一样在深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让深圳的绿色发展成功经验通过论坛再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