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发布时间:2023 - 09 - 07 浏览次数:1382

日内瓦当地时间9月6日15时23分,《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成立。


在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是中国推动红树林保护的战略举措。


去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宣布将加强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近一年来,中国与相关缔约国和公约秘书处共同努力,向公约第62次常委会提交了红树林中心建设方案,得到了常委会的认可和批准。该区域动议通过后,将有利于我国通过公约平台与各缔约方,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国际合作和对话交流,有力促进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不断扩大中心影响力。


在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是对中国红树林保护成果的认可。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专门设置了红树林条款,组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建立了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出台了营造林、生态修复等10多项技术文件。经过努力,中国红树林面积比本世纪初增加了7200多公顷,彻底扭转了面积减少的趋势,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微信图片_20230907173003.png


在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更是对深圳先行示范的更高要求。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对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深圳市也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湿地保护的法规体系、工程规划、调查监测、国际合作等基础工作。同时,结合国土空间,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不断提高深圳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湿地和红树林保护创造更多生态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微信图片_20230907173003_1.png
01


回顾过往,深圳在保护红树林上做对了什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守住了城市湿地? 


1、 交通绕行弯路 生态留下财富


深圳拥有1997.4平方公里陆域和2030平方公里海疆,2000多万人口和30000多个物种在这里共栖。生机勃勃的福田红树林湿地,是“全球唯一都市城央原生态国际重要湿地”,与隔湾相望的香港米埔-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共同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大通道上的数以十万计的候鸟,筑起万里迁徙的温暖驿站。


深圳建市初期,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曾对部分红树林湿地造成影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深入人心,深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抢救性保护了一批重要湿地资源,建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河湾生态环境治理,开展了一批湿地及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卓有成效。


微信图片_20230907173003_2.png


比如,1984年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999年通车的滨海大道,为避开自然保护区,专门增加投资绕了一段弯路,也为今天的城市发展留下了生态财富。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974.5平方公里的基本生态控制线,确立了城市生态空间基本格局。2007年,红树被确立为“市树”,成为“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2014年深圳湾开启全面禁渔区,破解了人鸟争食的矛盾。


如今,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已融入深圳四版城市总体规划,镌刻进城市精神与内核。比如,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需要,这座“未来之城”共规划设计三条供候鸟迁徙的通道,贯穿片区南北的中轴线——中央绿轴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通过分区建设鸟类栖息地,实施暗夜保护灯光规划等措施,将深超总片区打造成鸟类友好型的“生命乐园”。


2、 探索“绿色模式”,全民踊跃参与


深圳在全国开创“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等,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2012年7月在深圳成立。2015年,该基金会成功托管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成为中国第一个管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公益机构;2015年他们携手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传统基围鱼塘修复为越冬水鸟的栖息觅食地,实施滨海红树林修复工程并于2019年荣获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2021年入选自然资源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2020年4月成为全球红树林联盟首个中国大陆的成员机构;2022年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协定(EAAFP)的第39个官方合作伙伴、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获国际湿地中心授予全球首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等。


微信图片_20230907173003_3.jpg


微信图片_20230907173003_4.png
02


面向未来,深圳保护红树林将有哪些新动作,能给深圳、给全国、给世界带来什么?


1、 深圳将打造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能力示范城市


深圳正积极探索高密度超大型城市生态保护修复新路径,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在法制建设方面,将尽快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湿地保护条例》及配套制度,推进湿地保护事业步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规划引领方面,高水准编制《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深圳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湿地保护顶层设计;在保护形式方面,构建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和小微湿地的湿地保护体系,提升湿地生态保护效能;在城市定位方面,多措并举提高湿地保护率,争创“国际湿地城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能力示范城市;在人财物力方面,优化人才成长空间,广纳全球优秀人才,促进红树林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人才双向交流。拓宽社会资金和力量渠道,统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湿地生态保护事业。倾力打造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和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秘书处项目,兼具公益性、市场化投入运营。


2、深圳将做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积极参与者”


深圳将通过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举办区域性红树林湿地保护峰会、高峰论坛,促进全球红树林知识共享与科研合作,建立健全红树林自然教育体系,提升红树林国际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建立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促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推动《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多边环境公约履约,助力实现昆-蒙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全球气候目标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微信图片_20230907173003_5.jpg


3、深圳将做实现全球环境有效治理的“有益贡献者”。


深圳将紧扣国家发展大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热带、亚热带海岸带天然生态屏障发出“深圳声音”。


深圳将积极回应各国普遍关切的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经济增长与生态宜居并行的发展路径,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圳案例,助力全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提升我国在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贡献深圳力量。


深圳还将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技术交流,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示湿地保护中国方案,为建设美丽的“地球村”作出积极贡献。


微信图片_20230907173003_6.jpg


湿地、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构成了“绿美深圳”城市新名片的闪亮元素。走进森林、湿地、公园,植绿、赏花、观鸟、露营、游憩、亲水、疗愈……正成为深圳市民健康和福祉的日常。


下一步,国际红树林中心将通过建立开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待,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推出生态保护更多创新举措,不仅能为生活在这里的人营造更优质的生态环境,更能让这里产生的经验复制到全国全球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