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抛出低碳“绣球” 共享绿色机遇 国际(深圳-中亚)零碳城市产业合作圆桌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3 - 11 - 29 浏览次数:2262

“我们的气候条件都有日照充足的相似点,可以共同开发光伏产业。”11月27日,极电光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杨生向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市副市长舒克拉特·约努佐夫抛出了合作的“绣球”。

  这是发生在当天举行的国际(深圳- 中亚)零碳城市产业合作圆桌会上的一幕,作为2023年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的主题会议,这场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举行的活动吸引了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高校的十多名代表参加。他们与来自北京、深圳、南京、无锡的低碳领域专家、企业家代表,共同探讨低碳城市建设路径与方案,寻求技术和产业合作的共识与机遇。

  本次国际(深圳- 中亚)零碳城市产业合作圆桌会由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 和深圳市国际低碳论坛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深化区域低碳产业合作与创新”是当天会议的主题。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深化经贸投资、互联互通、新能源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两国稳步推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圳建成了全国首座大型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全国第一个LNG接收站,率先实现城市公交、出租车辆电动化。今年1-10月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66.6%,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93.4万辆,在全球城市中排在前列。深圳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的1/3和1/5,电力装机中清洁能源占比超过78%,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绿色低碳产业合作与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彼此借鉴学习,增进区域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东道主代表,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璟表示,推进零碳城市建设需要城市在生产、生活各领域作出相应的努力,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要积极响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城市间要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共享资源。

  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科学和创新部发展科学和创新行动司司长舒拉特·奥塔约诺夫介绍,目前乌兹别克斯坦非常重视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纲领性文件,实施零碳排放的科学计划,通过走碳中和的道路,促进更有效的能源利用并提升能源安全。

  “我们在低碳技术开发合作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合作的领域包括碳材料生产、开发、回收,以及联合研究从电力到农业各领域应用新型碳材料。”舒拉特·奥塔约诺夫不失时机地抛出了“绿色需求清单”。

  在具体介绍低碳发展的创新需求与策略时,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署工业创新生态系统处处长桑贾尔·别尔季耶夫表示,希望采取创新的技术和绿色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比如干旱和极端的炎热天气等。在减排的同时,也有机会进一步提升国家的经济水平。

  “但是现在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是就业人员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我们需要和更多的国家来进行合作,进行联合培训,使国民具有更多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知识和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深圳市国际低碳论坛发展中心秘书长王东是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的亲历者。“大家可能很难想象,深圳国际低碳城最初只是一个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项目,11年前这个地方是荒草一片,什么都没有。如今成为反映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已吸引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万名嘉宾发表演讲,众多绿色低碳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从这里传递到世界各地。它也是诠释深圳这座奇迹之城从硬件到软件发生巨变的活案例,深圳的成功实践也证明节能减排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之间并不矛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市副市长舒克拉特·约努佐夫引用了这句中国的古语来形容乌兹别克斯坦正在开展的绿色低碳改革。

  “我已经在深圳3天,感觉就像在家一样,因为天气条件比较像。纳沃伊市今年有300天的晴天,我们国家很多面积是沙漠而且很热。深圳有我们需要的经验,双方可以进行更多的合作。”

  乌兹别克斯坦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潜力激起了参会人员的兴趣。

  “我们的新技术可以帮助乌兹别克斯坦提升光伏发电效能。”极电光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杨生在专门对比了钙钛矿光伏与传统晶硅光伏技术的技术指标后指出,钙钛矿光伏技术具备突出的优势。

  “传统的光伏技术受到高温光照会影响发电量,但钙钛矿技术有着非常非常低的温度系数,不会随着高温而受影响,非常契合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场景。”杨生补充道,乌兹别克斯坦在分布式和地面电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布局,企业也经常收到乌兹别克斯坦方面的产品需求,这点可以进一步深入合作。

  深圳市朗坤环境集团是一家采用生物科技处理有机废弃物,然后实现资源化产生绿色能源的公司,其总部就位于深圳国际低碳城的核心区内。该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周存全介绍,生物能源作为绿色能源重要的补充,在实现能源结构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希望以生物航油(航空煤油)和船用燃料油为着手点,从产业集群、原料规范、调和政策、地方标准示范等方面,持续为绿色低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这一技术路线也引起了乌兹别克斯坦客人的关注,他们当场表示下午赶去公司实地考察。

  作为促成这场圆桌会的“搭桥人”之一,宜可城东亚秘书处主任兼中国首席代表朱澍表示,中乌两国都明确提出了迈向碳中和的目标,双方可以通过对话交流来推动未来在可再生能源转型、绿色建筑建设、低碳交通和零碳城市的政策设计等方面的合作。

  【专家声音】刘世锦:引入“碳替减”加快“双碳”速度

  11月27日,参加国际(深圳-中亚)零碳城市产业合作圆桌会的中国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双碳”目标提出后,一大批创新驱动的低碳绿色产业快速崛起,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设备制造、绿色投资和市场发展等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他认为,中国能源和经济的绿色转型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道路。

  刘世锦指出,当前减碳包括衰退型减碳、增效型减碳、创新型减碳三种类型,其中,创新型减碳是通过创新形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得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了低碳、零碳甚至是负碳的排放。他建议引入创新型的“碳替减”,即依托绿色技术替代而相对减少的碳排放,也可以称为“替代性减碳”,运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在过去相同产出的情况下与原有的高碳基准生产方式相比,所减少或抵消的碳排放量。

  他谈到,可以建立一个全口径的碳减排的核算体系,当中既包括经济存量部分,也包括增量部分,把所有内容放在一个新的体系中统一核算、统一分析。同时建立一个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碳替减”市场,传统生产企业可以购买采用新技术形成的“碳替减”指标,用于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额度,采用新技术产生“碳替减”的企业就可以获得减碳的收益,这样对创新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

  “我认为各类企业都应该加快建立包括‘碳替减’在内的全口径碳减排的核算体系,对创新型‘碳替减’发放绿证,引导支持企业在增量部分尽可能使用新技术,同时在存量中逐步引入新技术,这样可以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的速度。”刘世锦说。